顶点小说网 > 科幻灵异 >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> 第4007章 怎么感觉跟真的一样?

第4007章 怎么感觉跟真的一样?(1 / 2)

第40章怎么感觉跟真的一样?

决定拍摄《流浪地球》后,筹备工作,自然是紧锣密鼓地展开。

制片人付一舟忙得脚不沾地。

各方资源,都要他进行协调,没办法,谁让他碰上一个大爷。

‘吴导’什么都好,就是太不爱管闲事了。

除了拍摄,场外事务基本不管。

很任性。

但,人家有任性的资格,他没有啊。

就像《流浪地球》的摄影棚搭建,中影那边免费出场地,专门盖摄影棚。

很够意思。

不过,有那么一句话,阎王好见,小鬼难缠。

上面同意,那是上面的事,真正执行的还是中影基地的人。

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,吃吃喝喝,人情往来,那是少不了的。

项目开工之前,付一舟几乎天天泡在酒坛子里。

会所就是他上班的地方。

洗脚房成了他临时的家。

付一舟很难受啊!

玛德。

山珍海味天天吃,那也腻味啊。

付一舟忙着摄影棚的搭建、筹备,李杰也没闲着。

确认立项后,他立刻开始着急团队。

电影虽然是导演的艺术,但拍电影不是导演一个人就行,导演组、摄像组、美术组、道具组、特效组、制片组、灯光组等等。

就《流浪地球》的投资规模,剧组成员零零总总需要小几百号人。

当然。

前期筹备工作不需要全部召集。

只需要把每个组的头头,以及副手成员名单确定就行。

“赵老师,杜老师,欢迎。”

看到两位摄影师联袂而来,李杰笑着招呼道。

他口中的赵老师是赵晓丁。

国内知名摄影师,老谋子御用,曾是《英雄》、《十面埋伏》、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的摄影师。

而杜可风,同样是大有来头。

《阿飞正传》、《东邪西毒》、《重庆森林》、《花样年华》、《英雄》、《海洋天堂》等等,都是他拍的。

如果硬算,他和王佳卫的合作次数最多。

这一次,也是继《英雄》之后,杜可风和赵晓丁二度合作。

李杰选他们,不是因为他们多么多么擅长科幻题材。

而是看重他们擅长大场面调度。

之前《空间折叠》、《申海堡垒》的拍摄,大场面并不多,孙明、邵丹几位摄影师,缺乏大场面的调度经验。

他们的特效拍摄经验+杜、赵两人的大场面调度。

一个字形容。

稳!

不多时,美术组的叶锦添、种田阳平、张叔平,道具组的王伟轩、斯科特、徐建、肖晶,特效组的保罗、克里斯托福、谢宁等人悉数到场。

四十多人的会议室被坐的满满当当。

这次的后期人员,依旧是多国兵团。

像保罗,他是澳洲特效公司FuelVFX的特效总监,克里斯托福和谢宁则是国内特效公司baseFX的创始人。

这家公司从06年开始,便扎根国内,前年,他们刚刚凭借《血战太平洋》的特效制作赢下了艾美奖。

算是国内比较顶尖的特效公司。

放眼亚洲,都不算差,但距离国际一线水平,那还有一点差距。

这差距不是体现在硬件,而是软件。

国内相关的储备人才太少,跟高校合作的科研课题、项目,更是少之又少。

片刻后,李杰站到投影幕前,目光环视一圈,而后清了清嗓子。

“各位老师,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,就是开了一个碰头会。”

“接下来,我会介绍一下项目的近况,以及要求。”

说着,李杰按动手中的遥控器。

首先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台巨大的,充满工业美感的行星发动机。

“这是我设计的行星发动机概念图。”

“开拍之前,需要在棚内搭建一座一比一的原型。”

旋即,李杰开始放出各种剖面图、设计稿、以及一系列的参数。

听着他的讲解,执行导演郭凡忍不住暗自嘀咕。

这设计的也太详细了吧?

感觉跟真的一样。

如果李杰知道他心里的想法,只会微微一笑。

真?

能不真吗?

他可是在《流浪地球》世界里生活过的,如果他真放开膀子,别说概念图。

就是正儿八经的造一台出来都行。

但。

造出这玩意的工业前置太多,单单材料学就能把人折磨的欲仙欲死。

没那个必要。

李杰始终记得自己的人设。

他只是一个导演。

顶多是技能比较多,想象力比较丰富,执行力比较强,精力比较旺盛的那种导演。

超模归超模,还在地球人的框架之内。

稍后。

地下城、工程机、机器人、外骨骼、空间站等等设计图,一一放出。

经历过《空间折叠》、《申海堡垒》、《2177》的洗礼,现在的人,哪怕是第一次跟李杰合作,也知道他的性格。

究极细节狂魔!

任何一项细节,包括服装材质,那都有严格的限定。

跟这样的导演合作,省心归省心,却也折磨。

毕竟。

要求太严苛。

但一想到《流浪地球》的投资,以及‘吴导’之前的战绩,甭管资历多老,那都得乖乖听话。

然而。

那些第一次合作的人,还是低估了李杰的精力旺盛程度。

这场会从下午两点,一直开到了凌晨两点。

屁股都快坐麻了。

不过,影视行业是加班的重灾区。

谁没熬过几个大夜啊?

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都经历过,不就是坐着开会嘛。

开!

第二天,开会!

第三天,还在开会。

直到第四天,这个碰头会才开完,会议结束的那一刻,不论是不是头一回合作,都松了一口气。

总算开完了。

接下来,灯光组、道具组稍微空闲了一点。

而导演组、摄影组、美术组则是跟着李杰全球飞。

岛城、燕京、申海、东京、悉尼、东京、伦敦、新西兰、阿美莉卡等等地区,来来回回飞了一个遍。

这是必要的勘景流程。

期间,稍有空闲,还要一起商讨拍摄方案,用什么镜头、什么景别、构图是什么样。

在海外逛了一圈,一个月过去,中影那边的摄影棚已经搭起了架子。

然后。

李杰带着团队一起来到大工地。

“12号棚的空间足够大,这里是搭建行星发动机模型的区域,等工地完工,道具组的几位老师要多多费心。”

“还有,再搭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,高度不能低,如果有问题,就改棚高,把顶盖掀了都行。

“那种巨物的压迫感,必须要体现。”

“还有,它是人类希望的象征,也是整个电影的核心元素之一,所以细节上一定要做到极致。”

王伟轩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,心中快速盘算着搭建的方案。

“吴导,搭建行星发动机模型的难度不小。”